首页/本地综合/正文

内涵与颜值担当!看看新鲜出炉的客都十大文化地标!

2017-02-24 来源:梅州日报
 
点击
 
评论

历时近一年的“寻访客都文化地标”活动,对分布在梅岭广袤大地上的文化地标,进行了深度挖掘报道,“谱写了客都梅州的文化能见度”,让大众重新发现属于这座城市的光荣和梦想。经过专家和读者的投票评选,新近出炉的“客都十大文化地标”必将承载起为梅州代言的使命!

十大文化地标:

长乐学宫位于五华华城镇,为古代传统风格的宫殿式建筑,是嘉应五属中规模最大的学宫。

丘逢甲故居位于蕉岭县文福镇,是丘逢甲于1895年奉父母之命携家人及部下内渡,回到祖籍地修建的一座客家民居,取名“培远堂”。

落汉鸣泉 位于丰顺县汤西镇,有“粤东第一飞泉”的美誉,泉涧石壁上有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的手迹。

父子进士牌坊 位于大埔茶阳镇,明代建成的花岗岩栉风沐雨400余年,仍在向世人展示着茶阳古镇的人文风采和饶氏的望族风范。

程旼故里位于平远县大柘镇,被誉为客家“人文始祖”的程旼从长江一带辗转至此定居,积极传播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用礼乐教化乡里,移风易俗。

神光山位于兴宁市福兴街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千多年来,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和传说。

叶剑英故居坐落在梅县区雁洋镇虎形山下。在故乡度过的童年、青少年时期对叶帅的革命思想、政治生涯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阴那山自然风光雄奇瑰丽、古刹林立其间,吸引众多文士探幽问道,丰富了阴那山的人文历史。

梅江桥始建于1932年,至今仍在沟通南北两岸上起着重要作用,已成为一代又一代梅州人记忆与乡愁的寄托。

人境庐 位于梅城东山杨桃墩小溪唇,与荣禄第、恩元第一起,构成了黄遵宪纪念馆。

客都十大文化地标出炉:谱写了客都梅州的文化能见度

▲梅江桥已与梅城相守82年,成为一代又一代梅州人记忆与乡愁的寄托。

梳理建构,凸显梅州文化能见度

杨宏海(深圳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主席):

首先,我觉得这几年来,以梅州日报为首的相关部门,做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工程。包括2013年“寻访院士·问道学人”、2015年“寻访梅州籍大学校长”,还有就是这一次的“寻访客都文化地标”。我认为这三大工程体现了梅州日报作为梅州市文化界代表的智慧和担当,对梅州的文化历史将会有深远影响。

第二点,针对这次寻访客都文化地标的工作,简而言之就是“谱写客都梅州的文化能见度”。在这个活动刚刚举行的时候,梅州日报社约我写一篇稿,就是对这一活动做一个评价,标题是《在梳理中选择,在选择中建构》。我认为这是一次对客都梅州的历史进行梳理与建构的文化行动。梅州被誉为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那么,这次活动要做的就是在众多的文化建筑或者标志性建筑中把它梳理出来,然后再进行建构。通过这种梳理,我们重新发现了这座城市曾经拥有的光荣与梦想,激发了梅州人对自身文化的认知、热爱和尊崇。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建构了梅州“文物由来第一流”的历史。

第三点是一个建议。前不久我在深圳做文化研究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梅州的文化之乡、足球之乡竟然与西方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让我感觉到,原来我们梅州的历史跟外来文化息息相关。前不久在深圳我就专门召开了一次客家与西方文化交流的研讨会。在这之前,我们在研究客家文化的过程中,主要研究其渊源、流传,研究它的历史、民俗、方言,很少去关注外来文化、西方文化对其影响。建议滨海客家和客都客家将来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这样我们对客家文化研究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客都十大文化地标出炉:谱写了客都梅州的文化能见度

▲阴那梅水之滨的叶剑英故居,记录英雄家国情怀。

回望历史,挖掘客都三乡底蕴

曾令存(嘉应学院文学院院长):

在“寻访客都文化地标”过程中,我参与了东山书院和梅州学宫两个地标的访谈,我很高兴,也有很多感受。这里主要讲两点。

第一点,我觉得梅州日报社做的这项工作是功德无量的。这些年我们都在弘扬客家文化,但是怎样找一个更好的切入角度呢?“寻访客都文化地标”就是一种成功的尝试。这给我们一个启发,就是客家的话题是不是可以考虑往回做?所谓的“往回做”就是以退为进,通过对它的历史底蕴的挖掘,让更多人了解客家真正的内涵。但这一项工作更难。所以我认为梅州日报这次尝试可以说是一个挑战,我也知道他们这个团队的确是花了很大的心血,跋山涉水很不容易,我很感动。

第二点,在梅州这个客家人聚集的地方,我们的文化还有很多没有被挖掘出来,比如家族文化。我曾经做书院的研究,参与编了一套岭南书系的客家文化丛书。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感觉到宗族文化对整个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是不可替代的。接下来希望可以把很多的家族文化挖出来。当然这个也很难做,但是如果做下来的话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客都十大文化地标出炉:谱写了客都梅州的文化能见度

▲棂星门是兴宁学宫的外大门,据称其方位、构筑、功用均很有讲究。

挖掘宣传,彰显文化之乡的存在感

李吉奎(中山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

很高兴被主办方邀请回老家参加这个会。今年我80岁了,20岁以前在老家念书,20岁以后就闯荡江湖。我很惭愧,这28个地标中有很多我是没有去过的,更多的只是通过文本了解。

实事求是地说,梅州这个地方有文献记载的人文历史是比较晚的。对于曾经有过的“人文秀区”等称谓,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理解。这十几年来,我在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做一些具体工作,整理资料。说实话,我们说我们是文化之乡,但人家并不这么看。所以我们找一些文化地标进行挖掘、宣传,对外彰显文化之乡的存在感,是很有必要的。

我想借此机会讲讲另一个问题。我在很多场合说过,我们客家地区在文化方面面临一个很大的危机,就是没有接班人。现在梅州籍的学生真正想学文史,甚至想为文史奉献终身的很少很少。希望相关部门可以呼吁鼓动一下年轻人投身文史事业。

客都十大文化地标出炉:谱写了客都梅州的文化能见度

▲千年古镇三河镇位于大埔县西部,因汀江、梅江、梅潭河在此汇合成韩江而得名。

全市要有一个领军的文化地标

李尚行(广州大学退休教授):

评选“客都十大文化地标”,这个活动意义是很重大的。在这个活动中,我希望每个县(市、区)都要有代表,但全市还是要有一个领军的文化地标。

说起文化地标,我就想到广州。广州在近代是革命策源地,跟近代史、革命史有关系的地方很多。但要说文化地标,在我心中绝不是小蛮腰。小蛮腰可以出现在珠江边、长江边……而梅州究竟该以什么为地标呢?我认为,梅州之所以出名,就在于出了很多知识分子,在新中国的建设中贡献很大。古话说“状元不出三江”,但近代以来广东人才远远超过江西,梅州的人才远超过赣南、吉安地区。同时还有诸多华侨应势而生,为家乡、为中国的发展作了很多贡献。

我认为攀桂坊一带很值得作为梅州文化地标。其一,东山书院是梅城现今所保留的唯一一所书院。再者,1904年,黄遵宪曾在人境庐发起倡办新学,培养了那么多学子,当时这些人就是先进中国人的代表。黄遵宪提倡的新学和师范教育,确实泽济后世、功德无量。所以如果我来选梅州的文化地标,我就选这一区域,因为源头在这里。

客都十大文化地标出炉:谱写了客都梅州的文化能见度

▲瀑布悬岩百尺,近观有如天外之水、如雷如棉,如素练垂空,银河倒泻。

地标需要后续的完善打造

何日胜(嘉应学院经管学院原院长、教授):

感谢梅州日报把我列为专家,其实我顶多算是一个行者,我是用我的脚走遍梅州。在28个文化地标里面,我走过27个,但我做的完全就是田野调查。我从2012年开始撰写《胜游梅州》系列丛书。走了那么多地方以后,我感觉到梅州确实没有大景大致,但是客家先祖来到这个地方之后,通过戮力开发,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中我也感觉到,客家文化很分散,而要向外界推广我们的文化,确实需要地标。所以这一次的地标评选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也是从物质层面对我们客家文化的一个提炼。

我有两个小建议。第一,现在我们的取名是“客都十大文化地标”,我们评选出来以后是要向外界推荐的,为了更直观地宣传梅州,我倾向于改为“梅州文化地标”更合适。第二,“十大地标”怎么选?我自己是对八个县(市、区)全面兼顾,希望大家都把自己的地标树起来。之后,希望媒体多宣传,有关部门也行动起来打造出名副其实的地标,让游客来到梅州以后更有看点。

客都十大文化地标出炉:谱写了客都梅州的文化能见度

▲今程公祠附近盘龙岗上的古榕,当地群众每年六月初六自发在此举行纪念程旼的祭祀活动。

要对文化地标进行全方位策划

谢小康(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管委会副主任):

我谈三点感受吧。

第一点,这次活动的重大意义毋庸置疑。我是搞文化旅游的,28个文化地标里有三个地方我还没有去过,有两个地方我也是通过梅州日报认识的。可想而知,梅州大地上还有很多值得宣传、梳理以及挖掘的地方。

第二个感受,就是这次活动中梅州日报做了大量的、精心的准备和策划。专家评选从五个方面来评也是比较全面的,当然有些方面还可以再细化。我很高兴地看到有一项评选标准是“文化开发潜力”。咱们有很多很好的东西,如果只是说尘封在那里,没有人去看去开发、没有人受到更多的教育,它是不产生效益的。除了精神上的力量之外,如果要带动这个地区的发展,一定要想办法让它跟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有一句话说,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所以我比较关注的是这一项。十个专家来评,我们往往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综合得分,这样反而会比较客观。况且我们还有30%的选票是掌握在读者的手上,通过网络投票来决定,我觉得这样的评选还是比较妥当的。

第三点,我觉得这项工作最重要的意义是,接下来要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有关部门可以专门组织对这些文化地标进行全方位的策划,让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通过这些地标来认识梅州。而评到最后,总归要有一个“第一文化地标”。我曾经提过一个概念,就是“攀桂坊”。攀桂坊里面有东山书院,有客家博物馆。如果说把这些东西统一起来,那攀桂坊怎能不算是“第一文化地标”?

客都十大文化地标出炉:谱写了客都梅州的文化能见度

▲空中看丘逢甲故居,就是个大大的“合”字,寓意台湾回归祖国团圆。

有了文化自觉,还要有忧患意识

郭真义(嘉应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我谈几点感受。第一是梅州日报搞这个活动的构思非常巧。以前的“寻访梅州籍大学校长”,是从人的角度树立文化标杆。现在就是从地理的角度去树立文化标杆。我觉得这一系列活动搞下来,客观的效果是会调动起我们的文化自觉。第二点就是我们到底为什么搞这个活动?梅州在唐朝的时候是还没有文化的,山川未开,所有水系都布满鳄鱼,这里的人不知礼,不知学,蛮风盛,直到大量的名人,如韩愈这些人来了之后,才慢慢有文化。到了宋朝时,这里的士民就从一些乡贤当中树立一些文化标杆,把他们放在乡贤祠里面祭祀。当时这些士民的行为,我觉得就是出于一种文化的自觉。而像北京、西安这些地方如果评选文化地标,那则是出于一种炫耀。它们的文化太深厚了。

那我们现在来评选文化地标到底为了什么?我觉得是为了一种忧患。我讲过很多次,我总觉得我们这里算不上有文化优势。从宋朝开始有文风起,至清朝达到文化鼎盛,但是从现在来看、从全国来看,我们还有这样的荣耀吗?所以,我觉得我们至少要有一种文化的忧患意识。

文化地标重在历史性和文化性

罗雄(广东省文物艺术品行业协会副会长):

我业余是搞收藏的,习惯于通过藏品对客家文化进行研究。因此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以物证史。每一件物品都要搞清楚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以及它对社会历史的贡献、文化影响等。因此,我认为文化地标评选要注重历史性和文化性,要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即使有些地标可能已经比较残破,但它有开发潜力,从古至今在梅州人甚至外地人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认为仍然可以作为十大文化地标之一。

热门楼盘

网友参与评论
 
条评论
表情
点击加载更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