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房地产市场,一直以来,“公摊面积”都是购房者们诟病的焦点之一。
公摊面积是指购房者在购买房屋时,除了支付套内面积的房价外,还需要分摊楼梯、电梯间、地下室、配电间等公共部位的面积费用。这一事件引发了购房者的质疑和争议。
2023年,将全面取消“公摊面积”?已购房屋的住户能否得到补偿?
在我国,除了要支付套内面积费用,购房者还需承担公共区域如楼梯间、电梯间等的费用,这就是“公摊面积”。比如100平方米的房子,如果公摊面积达20平方米,则还需支付20平方米的房价。这显著增加了购房成本。
根据规定,公摊面积通常占比10-15%,但针对有电梯的房屋,公摊面积比例更高,可以达到20-25%。个别房源甚至高达30%以上,严重增加了购房者的经济负担。这与国外的做法不同,全球范围内其它国家在销售房屋时,都仅仅计算套内面积,不收取公摊面积费用。
我国实行公摊面积主要有两个考量:第一,如果仅计算套内面积,房价会非常高昂,加上公摊面积后,房价看上去不会那么离谱;第二,开发商可以根据公摊面积获得更高收入。但对购房者来说,公摊面积无疑是雪上加霜。
以张女士购买的房子为例,该房屋标称建筑面积为100平方米,对于张女士一家三口来说,这处房子空间刚刚好。然而签约时,张女士才知道公摊面积高达30平方米,这意味着还需要支付额外60万元。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以后还需承担公摊面积所对应的物业费等成本。许多购房者都有着与张女士相似的经历,公摊面积成为他们心中的一块心病。
二、取消公摊面积呼声日益增高
近期,有未经官方证实的消息称,2023年将全面取消公摊面积收费这一制度。这个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在网上引发热议。
据悉,相关部门并未对取消公摊面积作出决定,但取消公摊面积的呼声的确日渐高涨。
早在去年,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就曾发表评论文章,认为公摊面积的存在并不合理,预示着公摊面积可能会被逐步取消。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随着居民消费观念的提高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增加,公摊面积这一制度难以为继。
“取消公摊面积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只是时间问题。”房地产评论人士李建国表示,一些热点城市已经在逐步减少公摊面积所占的比例,他预测最终会实现全面取消公摊面积,仅按照套内面积计价。在购房者强烈呼声的推动下,这一天的到来只是早晚问题。
三、已购房者补偿无望
如果公摊面积真的被取消了,那么之前已经购买房屋的业主是否可以要求开发商进行补偿呢?专家表示这种可能性很低。
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一些房屋已经建成数十年,对应的开发商可能早已不存在,要找到原开发商十分困难。以华阳小区为例,该小区建成已近30年,最初的开发商早在十多年前就因各种原因倒闭了。对于这类老旧小区的业主,想要找到原开发商补偿根本无从谈起。
第二,即使找到开发商,考虑到巨大的补偿成本,开发商也未必有能力进行充分补偿。假设一户100平米的房子,公摊面积为20平米,按每平米2万元计算,每个业主可以获得40万元补偿。
一栋50户的楼需支付2000万元,若一个小区有10栋楼,开发商的支出就达到了2亿元。如果所有小区都要求补偿,开发商可能会直接选择破产来避免承担这笔巨额成本。
所以,在公摊面积取消后,现有业主获得补偿的可能性非常渺茫。当然,如果以后购房就无需支付公摊面积费用,也可以视为一种间接形式的补偿。
四、公摊面积有调整空间
尽管公摊面积短期内无法完全取消,但仍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例如,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制定统一的科学标准,规范公摊面积的计算方法,逐步减少公摊面积所占的房价比例。
同时,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也很必要。防止开发商通过高公摊面积比例来谋取更高利润,维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只有开发商、政府和购房者多方面协作推进,公摊面积问题才能得到彻底解决。
结语:
公摊面积的存在增加了我国购房者的经济负担,调整乃大势所趋。但对于购房者来说,公摊面积取消后获得补偿的可能性非常低。
还需开发商、政府部门通力合作,制定统一标准,逐步减少公摊面积比例,维护购房者权益,使公摊面积制度调整真正落到实处。
新县城68.8万元
江南79.8万元
江北95万元
江南108万元
江南53.8万元
华侨城23.5万元